干货!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解读
2023年1月9日,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组织“联合护航行动”——2022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解读分享会,并详细解读《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以下简称“AI指数”),同时通过联盟视频号“数智说未来”同步直播,线上约2000余人观看。
AI指数是由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牵头,联合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高水平研究机构,以及IT桔子、佰腾专利、北大SCI、北大法宝等权威数据机构合作完成,今年为第三期。前两期指数发布以来在业界取得良好反响和广泛认同,今年继续干货满满,我们一睹为快。
“
解读①:产业持续发展,行业热度不减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持续发展,产业规模同比增长23%,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9%,投融资规模同比增长71.7%,投融资笔数增加38.1%,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增加3个至18个。随着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行业应用不断丰富,有力赋能千行百业,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驱动力量。

“
解读②:资源聚集突出,头部效应显著
人工智能作为数字经济的典型代表,资源聚集性特点尤为突出。企业数量角度,排名前五省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占全国八成,排名前十省市占九成,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也主要集中在头部省市;投融资角度,仅北京一地占全国金额的五成,前五省市占全国金额的九成;创新科研角度,北京、广东等地的专利、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人员数量全国遥遥领先。
“
解读③:区域集群分布,辐射效应显现
与上年观察基本趋势一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以上海、江苏和浙江为中心的长三角集群,以广东为中心的珠三角集群,以及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集群。三大集群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发展水平持续处于引领位置,西部成渝地区、中部省份也在快速发展。同时,区域辐射带动效应逐渐显现,核心省市周边地区发展迅速,开始从重点省市集中向区域成长演变。
“
解读④:头部省市固化,各地竞争激烈
工智能头部省市进一步固化,形成一核多强局面。省级层面,北京以明显优势连续三年持续领先全国,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天津、四川等,排名前8名省市同比位次不变,其他省市位次略有变化;市级层面,北京连续三年一马当先,全国人工智能领域龙头地位稳固,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天津、成都、南京等,排名前8城市位次稳定,其他城市小幅变化。
“
解读⑤:产业梯队分层明显,短时恐难改变
人工智能四次梯队分明,各梯队之间差距明显。省级层面,北京自成第一梯队,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稳居第二梯队,山东等11省市位居第三梯队,总体前三梯队相对第四梯队优势明显;市级层面:北京同样自成第一梯队,上海、深圳、杭州、广州稳居第二梯队,天津等19城市聚类成第三梯队,与省级类似,市级四次梯队分层明显。
“
解读⑥:内部能力差距明显,外部环境
表现不一
从内、外部比较来看,北京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都比较突出,特别是内部能力遥遥领先其他城市,几乎内部能力所有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不过其外部环境的部分指标并非具有绝对优势,与上海和深圳的差距较小,总体排名前5位城市内部能力突出,后20位内部能力差距并不悬殊,这也一定程度反映除头部城市外,各地人工智能产业仍需加快成长,仍需要加大外部环境培育。
“
小结①:鼓励头部省市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经过近年研究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是一个典型的资源积聚型产业,头部效应特别明显,领先省市地位已逐渐固化。因此要积极鼓励头部省市加强算力、算法、数据的底层创新,提供更多开源开放的技术平台、大规模训练模型等为其他省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赋能。
“
小结②:支持各地广泛推广人工智能应用
各地在积极营造人工智能良好发展外部环境的同时,也要扎实苦练内功,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大力培育人工智能智能产品和服务,培育推广一批影响面大、带动性强、示范效应突出、安全保障能力强的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融合应用中迭代升级。
“
小结③:鼓励头部省市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目前,区域辐射带动效应开始显现,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加强跨区域跨行业的研讨、举办行业峰会、开展人才交流等,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强化人工智能基础赋能的属性,将人工智能融入区域整体发展战略,推动区域整体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