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联盟动态 >> 最新动态
返回列表

大模型重点爆发、大算力普惠开花——《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指数报告(2023)》正式发布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指数报告(2023)》








9月22-23日,“首届数字生态与治理论坛暨数字生态指数2023发布会”于9月22日、23日在“星城”长沙成功举办,会议在新华社、新华财经、红网时刻等20多个平台同步直播,盛况空前,吸引了各界近400万人次在线观看,成为国内数字生态领域,重量级的年度盛会。


由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联合北京集智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共同编制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指数报告(2023)》在本次大会上正式发布。来自中关村数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连续4年跟踪研究的积淀,干货满满。



头部引领局面继续保持



省级层面,北京以明显优势持续领先于其他省市自治区,自成第一梯队;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4省市紧随其后;山东等9省市为第三梯队;陕西等20省市为第四梯队。排名前十省市名次尽管略有交替,总体较为稳定。市级层面,北京持续保持大幅领先,自成第一梯队;上海、深圳、杭州及广州四城市较北京以外的其他城市优势明显,为第二梯队;成都等13城市聚类成第三梯队;其他城市聚类为第四梯队。

1.jpg

表 1 2022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数TOP20省、市排名



区域辐射效应不断凸显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三个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热点集群分布依然非常明晰,包括以上海、江苏和浙江为中心的长三角集群,以广东为中心的珠三角集群,以及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集群。西部成渝地区、中部省份人工智能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三大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凸显,京津冀周边的山东、辽宁,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福建、安徽相比上年都有不同程度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从重点省市集中向区域成长演变。

2.jpg

图1:2021-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区域集群分布图



大模型在重点省市聚集



内部能力方面,AI企业数量和AI大模型数量,是内部能力的集中体现,而AI大模型又是AI内部能力的集大成。通过两者交叉分析,不难发现,纳入统计的AI大模型对应省市,全部在AI企业数量排名前20名中产生。AI企业数量越多,孕育出的AI大模型相对较多。AI大模型数量靠前的分别有北京(54个)、广东(15个)、上海(12个)、浙江(8个)、四川(4个)、江苏(3个)和天津(2个)。AI企业数量排名20后的省市,暂未统计到有AI大模型发布。

3.jpg

图2. 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及大模型指标分布图



大算力在更广地区布局



国家级政策可以说是外部环境主要的风向标,2022年新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国家级指标达到4个。相较往年国家级指标聚焦北、上、广、深、杭等重点省市,新增的国家级算力指标惠及的面更广,涵盖了16个省域、22个市域,且其他国家级指标也普遍有更新,开始明显向第三、四梯队省市延伸。发展人工智能不再是少数省市的专利,其基础性、公共性、通用性、普惠性不断增强。

4.png

图3. 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国家级政策指标分布图


最后报告对行业发展给出建议:头部省市要加强算力、算法、数据的底层创新,开源开放平台技术,为其他省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赋能;各地大力推广人工智能智能产品和服务,培育典型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融合应用中迭代升级;作为通用赋能型产业,人工智能在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各地仍需在更广泛区域加强产业孵化培育。